劍井或稱國姓井,是一個位於臺中縣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古井的名稱。在劍井的夜景「鐵砧晚霞」為全臺十二勝景之一。 井的直徑約三尺,水深僅一尺左右,井水清澈見底,甘美清冽。 明朝永曆十六年,農曆五月初四,近端午節日。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越海北上,由大安港南側登陸,被土蕃包圍,水源斷絕,只好向天祝禱〔天若助我鄭軍部隊,平安歸去,此寶劍插地,必得甘泉〕。[1] ,然後拔劍插地,泉水竟然就在劍峰兩邊不斷地湧出來,饑渴得以解決。 端午節遊客到此汲取子午水,相傳可治百病,且在午時紛紛在此立蛋。清光緒18年,立碑稱此古井為「國姓井」,相傳國姓爺插劍入地後,此劍每年端午才會浮出。民國42年(1953年),于右任所題「劍井」兩字的石碑,賈景德為劍井作記。從此處上登階可抵「開台聖王祠」,也就是「忠烈祠」。
台北縣鶯歌鎮的鸚哥石 出處:維基百科
鶯歌北面山脈斜坡有一顆如鸚巨石,被稱為「鸚哥石」,「鷹哥石」、「鶯哥」、「鶯歌」。傳說此奇石長吐霧食人,而當鄭成功領軍經過此地時[1],被瘴氣所阻擾,士兵被食,於是爆打巨石,使其瘴氣散,而得以進軍,此為鶯歌人家喻戶曉的傳說,而鶯歌地名也由山上奇石而來。 清代的《淡水廳志》亦載有類似的傳說:「鶯歌石在三角湧,與鳶山對峙。相傳吐霧成瘴,偽鄭進軍迷路,斷其頸。」然因鄭成功未曾親至北台灣地區,故此說置疑。